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
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现实之因。人无精神则不立,国无精神则不强。当前,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从物质转向精神文化,从低维精神文化需求迈向高维精神文化需求,呼唤党和国家把握并实现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,创造并培育丰富的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,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。习近平总书记秉持“国之大者”理念,十分重视人民精神富裕,作出“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,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”的科学论断,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文化建设工作中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要。
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,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围绕人民利益系统谋划全局工作,倡导文化为民、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,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,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各项文化事业开展的基本原则,生动彰显人民主体在文化全局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。
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,文化是历史演进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,是历史进程中人的主动性创造。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,坚持文化维度的人民主体性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悠久岁月中,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迸发智慧的光芒,孕育出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近代以来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人民群众踊跃参加反抗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,熔铸出革命文化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,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创造活力,涌现出一大批宝贵的文化成果,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、各得其所,不是少数人共享、一部分人共享。”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,共享发展既包括物质文化方面的共享,也涵盖精神文化领域的共享。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文化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,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素养,让人民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实在好处,使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,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享共通中逐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。